新华网西宁7月16日电 七十年前,慕生忠将军率筑路大军挺进荒原,在黄沙漫卷处扎下第一顶帐篷,种下第一批树木——它不仅是格尔木作为城市的地理起点,更如同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这座因路而生、因绿而兴的“高原新城”的文明征程。
一棵树,扎下精神根基
“两路精神”,铸就文明丰碑
将军楼公园。新华网 刘娜 摄
在将军楼公园,高耸的天路纪念塔,无声诉说着1954年的那个奇迹。慕生忠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市奠基人”,群众又称其为“天路将军”。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军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钢铁意志,仅用7个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全长1347公里的青藏公路。
公园内复原的筑路场景、斑驳的历史文物,特别是象征着城市源起的“望柳庄”故事,让“两路精神”变得更加具象化。将军楼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卢海霞介绍说,青藏公路沿线的许多地名,都是慕生忠将军亲自起的。总队指挥部驻扎在格尔木后,慕生忠组织筑路员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西宁运来几车柳树枝,在格尔木河两岸四处栽插,并给它起名“望柳庄”。“眼下只是扎下希望之根,将来就是柳绿两岸的一大胜景”。
“这棵是将军树,当年慕将军亲手栽种,现在已经长到15米高。当年将军和战士们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更是扎根高原、建设祖国的信念!”卢海霞的讲解饱含深情。这信念,已融入城市血脉。一代代格尔木人,正是传承着“望柳庄”所代表的坚韧与开拓,在“两路精神”的滋养下,将昔日“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锻造成青海西部经济重镇。
万木葱郁书写绿色答卷
江源守护诠释文明新篇
从象征开拓精神的将军楼,到体现生态自觉的长江源村,格尔木的文明叙事在绿色中延展。这个为保护三江源生态而整体搬迁的移民新村,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样板。
长江源村村貌。新华网 刘娜 摄
漫步长江源村,藏式新居整洁亮丽,村史馆内“放下牧鞭、端起生态碗”的变迁故事令人动容。全国劳动模范、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带领牧民转型发展绿色产业;依托生态优势和青藏线区位,村里发展起有机畜牧、民族手工艺和生态旅游,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3.71万元。
青海省级劳务品牌“长江源村指尖技艺”。新华网 刘娜 摄
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墙上,贴着村民们的“生态承诺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树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长江。”这种共识,让生态保护从政府行为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
“生态保护是我们的根,更是发展的路。”村民才仁扎队的朴素话语道出共识。沱沱河静静流淌,见证着搬迁后的长江源村从索取自然到守护自然的文明升华。
长江源村的蝶变,是格尔木全域生态答卷的缩影。这座曾饱受风沙侵袭的城市,以“望柳”的执着,数十年如一日推进国土绿化。2023年建成区绿地率19.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2.07%,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49.45公顷。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展示青藏高原生态之美的窗口。格尔木以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最持久的动能、最普惠的福祉。
一棵“将军树”,扎下了一座城不屈的精神根基。漫步在今日的格尔木,将军楼公园的苍松翠柏与长江源村的盎然生机交相辉映。从“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到“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格尔木在戈壁深处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更以“两路精神”为魂、以生态优先为笔,擘画出一座现代文明城市该有的模样。这就是一座戈壁新城献给时代的文明答卷。(“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刘娜 钟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