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统筹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走在前列。”9月2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之“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分论坛上,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致辞时表示,武汉是武汉都市圈的首位城市、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当前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牢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治责任,统筹推进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在相关政策引领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加速崛起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长极。这不仅意味着武汉都市圈的同城化进程将全面提速,也标志着覆盖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进入了以机制创新和产业协作为核心的新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持续深化
据了解,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对这一意见精神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我国将形成“3+2+N”的城市群新格局,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全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持续深化。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朋友圈”已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黄石、岳阳、安庆、九江、黄冈、株洲、铜陵、抚州、咸宁、湘潭、六安、宜春等12个观察员城市。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毛明天在论坛发言中介绍,“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先后跨越10万亿元、11万亿元、12万亿元台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跃升至9.2%。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力撑起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上中下游协同融通发展。
2024年7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十届会商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点合作事项》等文件,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这是自2013年4个省会城市在武汉签署《武汉共识》以来,继《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合作行动计划》等重要合作文件签署后,又一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对标先进地区 破解一体化发展瓶颈
与会专家认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先进地区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仍存在一体化发展水平偏低、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偏少等问题。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发力。
位于湖北东中部的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个城市共同构成了武汉都市圈,近年来同城化水平持续提升,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初见成效。2023年,《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函复,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
武汉书写“壮圈”“带群”新篇章
“武汉都市圈将勇担重任,做强都市圈内核功能,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盛阅春表示,武汉将锚定5个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动3个优势转化,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际研发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新时代系列碳交所和青年友好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世界光谷、中国车谷、中国网谷、中国星谷、中国药谷“五谷丰登”。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实施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等,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带动力、影响力,力争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加快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9月20日至21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西省南昌市学习考察,共议探索构建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和文旅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
盛阅春表示,下一步,武汉还将做好“壮圈”文章,深入推动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扎实推进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做好“带群”文章,探索构建跨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深化交通、科技、产业、民生等领域务实合作,努力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之“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分论坛由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社科院等单位共同主办,长江流域有关省市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记者 徐海波 龚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