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石海平)9月1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结束,设立包括能源在内的三大合作平台和三大合作中心成为本次峰会八大成果之一。
话音刚落,立即行动。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平台揭牌仪式在北京举办。
能源合作是区域务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揭牌仪式上表示,要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平台成立为契机,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措施推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交流合作作出行业贡献。
缘何能源合作成为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务实合作的平台之一?
权威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中国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中国企业在上合组织国家新签、开工、投产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领域项目超160个,油气等领域项目超60个,总金额约3800亿元人民币,为促进有关国家发展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领跑电力项目合作,项目数量共104个,签约总额接近1950亿元,装机规模超60GW。
近年来,随着上合组织的不断扩员和各国能源转型的持续发展,上合组织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且未来合作空间还将不断释放。
今年6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再生能源合作报告》。可以用几组数据来说明上合组织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累计装机上,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23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1/2。新增装机上,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为4.2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新增装机的72%。可以说,上合组织国家占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未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一方面,上合组织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像中亚、南亚地区的风能资源表现突出,中亚沙漠带、南亚干旱区的太阳能资源优势显著,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近年来上合组织国家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各国都在积极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设立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果全球领先,且项目工程建设能力强、产业链制造链完备,能够与上合组织国家形成能源资源、产业技术、市场空间等方面的多元互补,通过能源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从本次揭牌仪式上获悉,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能源领域务实交流合作,拓展清洁能源合作新空间,提升区域能源治理能力,打造安全、绿色、共享发展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