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热浪退去,浙江宁波舟山港却依旧繁忙。
港口连续16年保持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离不开宁波能源“底座”的有力支撑——国家电网在宁波舟山港建成的风光储一体化“绿电码头”项目,为停泊的巨轮、忙碌的集卡和不停运转的龙门吊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
绿色能源与蓝色经济共舞的画面,正是宁波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和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的生动写照。作为全国工业大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在城市能源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居民生活等领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彰显了低碳时代的能源担当。
“风光”赋能 “百冠之城”的新赛道
经济硬核实力的提升,源自清洁、低碳、安全且高效的新型城市能源体系。宁波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总数去年达到104家,成为全国首个“百冠之城”;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全球十六连冠,鄞州区、北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江北区稳扎稳打迈入千亿俱乐部……繁荣背后,蕴藏着宁波对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光伏与风电,在这两大新能源赛道上,宁波脱颖而出。
截至5月底,宁波地区光伏装机容量达1024.45万千瓦,接近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一半,成为浙江首个光伏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的城市。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宁波新增并网分布式光伏项目15709个,同比增长379.22%。按照年发电1000小时计算,宁波的光伏年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势头。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以来,宁波通过光伏发电减少了约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与此同时,在“追风”路上,宁波也展现出坚定决心。
截至今年8月,宁波象山周边海域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06.22万千瓦,规划装机容量710万千瓦,现有年发电量约31.2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容量位于全省前列。
风从海上来。象山县东部外海面积广阔且风能资源丰富,是发展风电的“黄金之地”。为了高效统筹这个区域庞大的风电资源输出,象山县积极推进“共享新能源汇集站”建设工作,通过“汇集电能再统一输出”的模式,为宁波绿色能源发展筑牢电力输送“高速路”,助力区域能源架构优化升级。
在宁波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正在尝试利用谷电及风光发电制氢,这项由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配套工程,多项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工程投运后,每年可消纳新能源超430万千瓦时,产氢近70万标方,减少碳排放4000吨。
新能源体系建设的先行,与现代化滨海都市的奋进,正同频共振、互融共美。
数智节能 绿色转型与发展成果互促共进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宁波不仅在能源储运、加工和转换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市。以数智化为依托重塑综合能源服务业态,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是宁波着力探索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龙头企业领先示范。全市的用电大户、重点用能企业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一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目前利用生产余能、余热等自发电比例最高可达用电量的70%以上。
降本节能成为企业日常。“这个供气改造项目不仅满足了生产需求,每年还为企业节省235万元的电费。”在宁波江北区的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工厂,集中供气项目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主营压铸和精密加工汽车零部件的企业,爱柯迪年用电量达5369万千瓦时,是典型的用电大户。爱柯迪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阀门等气动设备都离不开压缩空气,而之前安装的分散式空压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电力资源。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江北供电分公司“上门诊断”后,和企业一起找到了解决办法:建一座“气岛”式的压缩空气集中供应站,对园区内多个工厂集中供气,从而节省了能源;并且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实现无人值守,还减少了人力成本。
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能源运用深度融合,构建起“能源+数字”的新型能源体系,是宁波展现的雄心。
绿色用能 阳光“福利”洒在每个人身上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底。享受阳光带来的“福利”,已经成为宁波人生活的一部分。
光伏发电在宁波海曙区李岙村意味着“好时光”。自从2012年旧村改造后,李岙村焕然一新,成为宁波全市首个实施全域屋顶光伏项目的村庄。屋顶覆盖的BIPV光伏瓦熠熠生辉,兼具隔热防水与太阳能发电功能。截至2024年底,该村所在龙观乡光伏总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年发电量近80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2300余吨。
光伏发电在宁波奉化区裘村镇意味着“好年景”。这里太阳能与鱼塘资源丰富,“这个15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项目,‘上发电、下养鱼’,不占土地。光伏组件离水面高度大于2.5米,能抑制藻类繁殖,保护水质。”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裘村镇的村民无论水产养殖是否丰收,都可以有一份稳定的“绿电”收入。
绿色用能,正走进宁波的千家万户,也默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宁波鄞州区福明综合站,是浙江首个集充电、换电、光伏、储能、空调负荷等元素于一体的智能充电示范站。站点通过装配“智能大脑”——虚拟电厂平台,可以削峰填谷调度用电。
“司机可以在电价低时充电、电价高时放电卖给站点,赚取差价。”工作人员在双向充电桩旁介绍说,8月19日至22日21时,福明综合站在4天时间内累计调节负荷3701千瓦,贡献响应电量1850千瓦时,用户累计收益达3330元,不仅有效帮助电网“减负”,也让绿色能源带来的实惠切实回馈到每一位用户手中。
临近傍晚,宁波1986文化广场热闹了起来。这个位于奉化区核心地段的宁波城市文化新地标,由奉化热电厂工业遗址改造而来,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与新华书店于一体,成为老年人乘凉、年轻人打卡的好去处。
在这片橙灰交织的时尚空间里,车间、烟囱与堆煤场等工业遗存,既铭刻着宁波奋斗的历程,也见证着它向新能源转型的现在,更预示着绿色发展的未来。它们是宁波产业迭代的具象印记,也是中国制造业从“汗水驱动”迈向“绿色智造”的生动缩影。
“播绿”的宁波,一边坚守制造业根基,一边拥抱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新能源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宁波样本”,更彰显出中国城市在时代浪潮中,兼顾历史厚度与发展精度、平衡经济活力与生态责任的智慧与担当。(记者 卢刚)